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做到既防控疫情,又稳发展?这个总体思路的解读来了

赵莉 前线理论圈 2022-07-03

摘要



突发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产生巨大冲击,如何在防控疫情的同时推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次大考。面对严峻考验,中央保持战略定力,果断决策,高密度出台扶持政策,体现了“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探索出了一条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之路,彰显了我国经济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经济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如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防范和应对重大经济风险,确保国家的经济安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次大考。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力部署疫情防控措施,紧急研判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快速启动了特殊时期的政策响应机制。中央及各地出台的经济政策,果断性、密集性、系统性、精准性、协同性和实效性都史无前例,体现了“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彰显了我国经济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宏观政策持续向“六稳”目标发力
“宏观政策要稳”在内涵上包含两方面:宏观政策的制定和推出要保持稳定性、连续性;调控政策要确保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和各项发展目标的实现。今年,面对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强化“六稳”措施,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灵活适度。
为了“稳预期”,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冲击是短期的,中国经济基本面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同时出台政策稳定市场。如,国务院《关于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做好农产品稳产保供工作的通知》,从资金、生产、运输等各环节保障了百姓生活必需品的正常供应。
面对亚洲股市的全线重挫,证监会提前发布《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积极引导投资者理性、客观分析疫情影响;央行、财政部等五部委及时出台金融战“疫”30条,加大货币信贷支持力度。由于政策的提前引导,股市开盘后出现大跌后,第二天就稳定下来。俗话说: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股市的稳定缓解了百姓的恐慌心理。
现阶段,投资依然是经济稳定的关键因素。为了“稳投资”,2月中旬,发改委等接连发布多个文件,聚焦加强投资项目储备、保持投资动力、优化投资结构,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投资项目前期工作以及后续投资运行的影响。3月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再次强调要把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要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这次强调的“稳投资”走的不是“铁公基”的老路,而是“老基建”与“新基建”协同发展,既弥补落后地区和领域的“老基建”短板,又为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基建”保障。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为了“稳就业”,习近平总书记在2月23日召开的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要“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1月24日以来,人社部陆续出台多个文件来减负、稳岗、扩就业。在鼓励用工方面,提出“对春节期间开工生产、配送疫情防控物资的企业,符合条件的可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等。
在稳定岗位方面,规定“企业因受疫情影响导致生产经营困难的,可以通过与职工协商一致采取调整薪酬、轮岗轮休、缩短工时等方式稳定工作岗位,尽量不裁员或少裁员”等。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方面,规定“各类用人单位不得以来自疫情严重地区为由拒绝招用相关人员;对因疫情导致劳动者暂不能返岗提供正常劳动的,企业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等。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稳金融”,2月初央行先行下调逆回购利率10个基点,3月30日,央行下调7天期逆回购利率20个基点,以独特的“降息”方式,不断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下调,缓解市场资金压力。
今年前4个月,央行进行了3次降准,频率明显加大,已释放1.75万亿元长期资金。6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进一步通过引导贷款利率和债券利率下行、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发放小微企业无担保信用贷款、减少银行收费等一系列政策,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
为了“稳外贸”“稳外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六项稳外贸稳外资的新举措;商务部要求简化对外经贸管理程序,密切跟踪在谈外资大项目,分类施策、一企一策等;中国银行为外贸进出口企业提供融资投放不低于1000亿元;海关总署就支持综合保税区发展推出六条措施;国家发改委要求积极帮扶外资项目和外资企业复工复产,优化鼓励类外资项目进口设备免税确认流程。

微观政策集中向中小微企业倾斜
“微观政策要活”也有两层含义:微观政策的制定和出台要有灵活性,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要适时进行预调和微调;政策调控的目的是完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微观政策针对的目标是企业和居民,它们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源,是市场经济的细胞,细胞活力四射,经济才会身强体健。
突如其来的疫情,使中小微企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面临停摆的危险。中小微企业的稳定与否,直接决定着我国的就业、金融乃至整个经济的稳定与否。疫情发生后,中央领导及相关部门对中小微企业给予了高度关注,出台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大幅向中小微企业让利。3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随着形势变化还会及时进行完善,推出更多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中小企业尽快恢复生产并有新的发展”。
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财政部要求对个体工商户实施税收优惠政策,“自2020年3月1日至5月31日,湖北省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减按1%征收率征收增值税”等。人社部要求“自2020年2月起,除湖北省以外的各省份可免征中小微企业三项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
工信部要求“推动有关单位对疫情期间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用电、用水、用气,实施阶段性缓缴费用,缓缴期间实行‘欠费不停供’措施”等。5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要求,根据形势变化和企业诉求,及时推出和完善相关政策,“针对目前疫情尚未过去的情况,允许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延缓缴纳所得税,延长支持疫情防控保供相关税费政策实施期限。” 
加大企业融资支持。央行提出“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5000亿元,重点用于中小银行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要求“金融机构要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支持力度,要保持贷款增速,切实落实综合融资成本压降要求”。银保监办提出“鼓励保险机构通过减费让利、适度延后保费缴纳时间等方式,支持受疫情影响较重企业渡过暂时难关”。3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再次部署强化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
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国税局要求“简化税收优惠办理程序,加快完善配套实施办法,使各项优惠政策尽快落实到位”。市监局要求“充分依托‘网上办、掌上办、寄递办、预约办’等有效手段,进一步压减登记注册环节、时间和成本”。证监会要求“自2020年3月1日起,证券公司部分行政审批项目取消或调整;公司债券公开发行实行注册制”。
托住特殊困难群体的保障底线
“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基本含义是通过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社会政策保障民众基本需要,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住房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同时对特殊困难人群进行特殊扶持和救助,守住他们生活的底线。结合我国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中央多次强调“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托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托住社会和谐稳定的底、托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底。
面对疫情冲击,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上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3月6日,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对受疫情冲击的各类特殊群体的保障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在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保障方面,财政部等提出“对于确诊患者发生的医疗费用,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按规定支付后,个人负担部分由财政给予补助”。民政部要求“及时将因患新冠肺炎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和个人纳入临时救助范围”等。
在医护人员保障方面,财政部等提出“对参加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给予临时性工作补助”。
在贫困人员保障方面,要求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通过发放临时救助金等措施及时予以救助,加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和疫情防控,确保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平日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

因时因势调整政策着力点
境外疫情的快速蔓延给我国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我们要准确研判形势变化,因时因势调整工作着力点和应对举措。
继续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财政部门应根据已有投资计划及时下达各类专项资金,进一步抓好已经出台的财政贴息、减税降费等优惠政策落地见效;加快重大项目投资进程,激发民间资本投资活力;更好发挥就业基金的作用,增加对就业人员、转岗人员的培训力度,进一步推动灵活就业。金融部门要紧盯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变化,加快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提升国内资本市场的全球吸引力;适度提高资产状况良好的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的投资比重,不断提升A股市场的韧性,实现“稳金融”与“稳经济”的共赢。
持续向疫情风口行业发力。航空运输业、餐饮业、旅游业等受冲击较大的行业,低迷状态依然没有改变。相关部门应推出更具针对性的阶段性扶持政策,如加大航空补助、提倡各地发放餐饮文旅定向消费券等,稳住传统消费和就业行业。对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疫情期间出现逆增长的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通过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把被冻结、被抑制的消费释放出来,进一步释放其活力,借势把短期压力转化为升级动力。
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在不断提高国内企业复工复产效率的同时,加强对国外原材料、零部件等供应形势的研判,以创新招商引资、展会服务、援助抗疫等方式,确保国际市场产业链、供应链的运转畅通,托住稳外贸稳外资的基本底盘。加强与国际经济组织、G20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共同推进全球经济面对疫情冲击的治理进程,构建统筹协调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百年一遇的疫情,对中国来说既是一次大考,也是一次历练。3月31日,中央指导组宣布,以武汉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5月份,我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扎实推进,生产需求继续改善,国民经济逐步恢复。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各部门围绕推进复工复产和助企纾困,精准有力及时推出了涉及8个方面90多项的政策措施。在这些措施的赋能下,我国宏观经济没有出现有些人预言的“崩盘”,实现了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统筹推进。我国的经济治理能力不仅经受住了考验,而且在危机中得到明显提升。


作者:赵莉,北京市委党校首都高端智库教授


文章来源:《前线》杂志2020年第7期,原标题“从疫情应对看我国经济治理能力”

责编:宋明晏

版式:林苗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监制:董博臣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




推荐阅读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新媒体矩阵


前线理论圈


前线客户端



东方红啦


中国大学生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